孩子是不想還是不能?
- 沛玲-禎尹 蔡
- 2022年7月2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6月10日
最近評估一個學科能力正常但一直被老師寫聯絡簿的孩子,家長或老師都不知道孩子怎麼了,但就是狀況百出,很容易跟同學有不同的衝突。 先說結論,因為我不是醫師,所以不能幫孩子診斷,但根據專業訓練,大概能判斷孩子有沒有可能符合診斷。他是個有點ASD(自閉症)、有點ADHD(過動症)、有點SID(感覺統合障礙),再加上如果環境不利就會像ODD(對立反抗症)的孩子。
怎麼辦?不符合診斷需不需要幫忙?大家想一想,如果80-100分當作正常,那孩子60-70分你會打算怎麼做?我們當然知道要多看孩子的優勢能力,但如果弱勢能力造成生活適應困難時,你會不會想幫他加強,我想大部分積極的家長都會說YES而不是放給他爛?
於是家長問我怎麼辦?我反問,如果盆子中的水一直減少,你會怎麼辦?如果你發現水蒸發及盆子破洞同時造成水減少,而要盡快改善時,你會去阻止水蒸發還是補破洞?
先鑑別問題快速抓到重點,才能有效幫助孩子。確認孩子現在遇到的問題主要受哪個特質影響,才能提高效率幫助孩子。所以家長要多閱讀相關診斷的資料,才有可能做到這第一步。 其次,要能夠區辨孩子是不想還是不能,就外顯行為觀察到孩子就是沒有做到符合情境的行為,但如果我們總是當作孩子是偷懶不想找藉口不配合,而忽略他有可能是能力不足做不到時,孩子會有多挫折,甚至讓他想要反抗及報復?
例如:自閉症孩子因為不理解社交互動的潛規則而做出失禮行為時,單純責罵並無法讓他真的理解及有效改善行為,因為還是沒有教會他怎麼解讀社交線索及適切的應對。
當然同時還有第三步,在適切引導下提升孩子弱勢能力,但前兩步先做好,才能選擇對應有效的教導方式。(針對不同診斷有不同的介入引導方是)這個家庭在第一次評估已經接收過多的訊息,所以暫時還沒
教導家長這部分,但寫出來提醒讀者別忘了這部分,
這才是讓孩子從不能到能的關鍵喔!




留言